屈芬兰给村民看病
华县杏林镇天岩村的乡村医生屈芬兰可以搬出大山,但为了给村民看病,她选择留下。
华县杏林镇天岩村位于石堤峪内,即便如今的交通已经很方便,大山深处的村民们想进趟城也十分不易。近日,记者驱车前往天岩村。约10时30分,记者一行赶到了目的地,屈芬兰走出村卫生室相迎。穿着白大褂的屈芬兰面带微笑。虽然已年过六旬,头发也已花白,可走起路来步履矫健。
15岁 她成了村里的卫生员
当地村民居住的房屋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老房子,屈芬兰的村卫生室在当地格外显眼。入内,里面很干净,一张很旧的桌子靠墙摆放着,血压计摆在上面。村卫生室虽然很小,可诊断室、药房和观察室一应俱全。走进药房,除了药品外,药架最上方放有两个红色药箱。屈芬兰说:“药箱跟了我半辈子,如今已经不用了,前几年的村级卫生室建设,卫生局给配发了一个新的,可它们毕竟是我从医40多年来的见证,好好收藏还是应该的。”
屈芬兰行医是从1964年开始的。那年她15周岁,刚小学毕业一年的她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为响应大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的号召,她成了村里的卫生员,跟着老卫生员学习打针等基础知识,并与老卫生员一起为山民们治病。1968年,屈芬兰前往华县县城学习培训,系统学习各种医疗知识,经考核,顺利成为医生。也就是那一年起,天岩村的医疗工作就开始由她全面负责。“行医40多年来,给村民看病,她基本上都是出诊。只要有人一来,不管天气好与坏,时间早与晚,病人住的远与近,她背起药箱就走。”老伴总结着屈芬兰40多年的工作状态。
3件事 让她至今铭记于心
或许是40多年以来一直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屈芬兰已经记不清出诊是怎样艰辛了,可有三件事她至今铭记于心。
婚后第二年,她怀有身孕。那天,她和丈夫早早休息了。当时是冬天的一个深夜,有村民拍她房门,“芬兰,我妈病重了,你给看看。”她急忙起床,穿好衣服,背上药箱,拿上手电筒就出发了。
冬天的山路很难走,恰逢白天刚刚下了雨,山路冻得像溜冰场一样。屈芬兰穿着用藤条自制的防滑鞋,借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小心翼翼地和来人行走在窄窄的山路上,几次都险些滑倒。赶到后,她及时为病人诊治,病人病情逐渐稳定后,她就待在病人家里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屈芬兰独自一人踏上了返家之路。由于山路实在太滑,下坡时她摔倒了,胎儿流产。
第二件事是10多年前的一天,屈芬兰到山外采购药品,也是因为山路太难走的缘故,摔倒后的她伤着了腰椎,如今已落下病根,时不时会隐隐作痛。
2005年以前,受医疗条件所限,加之天岩村距山外较远,屈芬兰这个医生还肩负着为山里孕妇接生的责任。她铭记的第三件事就和接生有关。那年,分娩不久的她还在坐月子。一村民赶到说:“(我的妻子)要生了。”她只得起床背起药箱前往,并顺利为孕妇接生。“现在,村里有多少人是我接生的我记不清了,可村里有很多人,两代人都是我接生的。”屈芬兰幸福地回忆着。
40多年后 她还坚持留在山里行医
近年来,石堤峪内的车湾、灰池、天岩、康坪4个村庄的青壮年村民陆续到山外打工。村里小学撤销后,外出打工、居住的人更是越来越多,依然留在深山里的人大都是老年人。
由于居住在山里的人越来越少,除天岩村以外的村卫生室都设在了山外,因此,屈芬兰实际上是在为4个村的留守人员服务。据她讲,行医40多年来,她出诊时步行跑遍了4个山村的每一个地方,最远的距她的卫生所有10多公里远。屈芬兰家境稍好,三个子女都已长大成人,且都有稳定收入。2000年时,他们一家也在杏林镇磨村买了房子,可至今他们仍是偶尔居住,长期居住点还是在山里。问及原因,屈芬兰说:“山里还有人住,他们有病没人看,我待在山里至少能应应急,能给他们看看。得了大病,我还能用家中的固定电话为他们拨打个120。”
杏林卫生院王永红院长说,按规定屈芬兰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鉴于山里的现实,屈芬兰被继续聘任在村里行医。屈芬兰则指出了没人愿意在山里开诊所的真正原因:山里人少还穷,年轻人根本在这儿待不住,因为赚不到钱,他们还要生活。退休也是屈芬兰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她如此回答:“能干一天是一天吧!能服务尽量服务吧!”
文/图 记者石俊荣 通讯员陈志敬(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