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一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一部纪录片唤醒中国美食记忆
2012“皮鞋很忙”。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
有人说,这部片子不仅让人想流口水,更让人想流泪。还有网民直言,美食是骨子里的乡愁,看到片中介绍家乡的美食,就想起了故乡的味道,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饭。从这个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暗合了当今中国迅猛的城市化浪潮。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消解,乡土中国正逐渐远去。很多人既难以在城市扎根,又无法回到故乡。片中与片外、回忆与现实,仍然是两个不同的中国。
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舌尖》效应搅动吃货味蕾
《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以来,不仅搅动了“吃货”们的味蕾,更是为相关的产业链带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联动效应。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后,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一度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火腿火了,云南诺邓火腿5天内成交量增长了17倍;烹具大卖了,淘宝烹饪套装搜索次数环比增长144%,各种锅、壶增长212%,用于传统烹饪的蒸锅、砂锅等成交量涨幅最大,分别为71%和33%。
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有人专门制作菜单,香菇灌汤包、西湖醋鱼、葱烧海参、剁椒鱼头等片中提到的食物悉数尽收;有人提议开个相关食品实体店;有人呼吁干脆组个美食旅行团走一路吃一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各种“舌尖体”也开始在网上雨后春笋般涌现。
陕西美食亮相央视被赞美食天堂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篇,在黑撒乐队的《陕西美食》的伴奏中,陕北的黄馍馍、西安的羊肉泡馍、粉蒸肉、肉夹馍和岐山臊子面等以最最馋人的姿态悉数亮相,不少网友看后直流口水,陕西的吃货们各种hold不住,在感叹陕西不愧是吃货天堂的同时,也在琢磨陕西的小吃何止这些呢?舌尖上的陕西,激起陕西吃货们的美食交流潮。
陕西的风味小吃中,“凉皮”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爱吃,尤受年轻姑娘欢迎,一年四季都有卖,夏天吃的人更多。陕西的每个城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有卖凉皮的。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凉皮以其棉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不但是街头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陕西各大饭店、饭庄、酒楼经营的陕西风味小吃和陕西风味小吃宴中,凉皮是必不可少的。都说饺子的故乡在长安。陕西人,尤其是西安人吃饺子都爱放在汤里吃,而这汤里一定要放醋,所以叫酸汤水饺。这种水饺的特别之处在于酸汤的调制,酸汤中的醋经过添加香料、糖等经熬制处理加工,这不仅消除了醋的苦涩味,还能增加了酸甜味。而水饺有羊肉、牛肉、三鲜、素馅四种口味供选择,等饺子煮熟后捞到酸汤里,边吃边喝,少了干吃的油腻和枯燥,酸溜溜的十分开胃。
不少网友推荐了一些外地人不一定知道的陕西美食,像提起陕西肉夹馍知道的人不少,但是腊牛肉夹馍不是对西安很了解估计还真不知道这是一个和肉夹馍一样招人喜欢的美味。热腾腾的,软软的腊牛肉夹馍,与汉民的腊汁肉夹馍是两种口感。热坨坨的馍,夹上热乎乎的腊牛肉,顶饱,解馋,绝对过瘾。还有西安传统风味食品——梆梆肉。猪肉、内脏熏制而成的一种肉食品。一般是利用木屑等不完全燃烧时的浓烟,使之吸收,增加食物特殊香味。甄糕——原料是江米、大枣。热热的一大锅,一层香糯的江米,一层香甜的红枣,有的还会加些大粒的豆子。吃在嘴里香甜顺滑,米的香、枣的甜混合在嘴里回味无穷。
《舌尖上的中国》在端上视觉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中国人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文/李星棋)
(陕西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