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移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快捷、互动、高效率的沟通等特质在青年人群中得到了强烈的文化共振,并迅速成为青年人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表观点、参与公共事件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共青团陕西省委将于近期发布的《陕西新媒体与青年发展蓝皮书》,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方式对新媒体环境下陕西青年学习、工作、就业、生活等方面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本报对其主要章节进行了解读,试图在一种新的语境下,打开了解当代青年的一个窗口。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青年时期。”
柳青的话,表明了青年时期对人一生的重要意义。青年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年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上升,但是他们并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政治态度和认知社会的思维方式易受外界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左右,从而造成较大的思想波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这种冲击来得更加猛烈,如何把握当代青年在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模式,对其加以研究和引导,就成为做好当代青年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共青团组织肩负着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年的重要任务,新媒体给青年成长与发展带来的新变革,对共青团工作无疑提出了更新与更高的要求,使共青团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然,新媒体所形成的新意见表达与社会参与平台,也为共青团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陕西省共青团组织一直在探索运用新媒体引导、培育青年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努力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网络视频、手机报等新媒体开辟新的工作阵地,也取得了一定实效。”自己开微博,时常以青年人关注的话题传播正能量,并拥有17万粉丝的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李豫琦如此阐释他们推出《蓝皮书》的初衷。
近两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异军突起,以其即时性和交互性为特征,重塑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在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中孕育出了一个作为引导公众意见的“新意见阶层”,这个阶层关注社会时事、社会民生和网民心声。“据有关部门对9万人的调查,常在网上发表言论的网民,35岁以下的占78.8%,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9.2%,月收入2500元以下的占68.6%,在企业工作的占36.9%,这些人是构成‘新意见阶层’的主体。”
新媒体对陕西青年的影响,从以下的一些方式显现出来。
微公益:聚沙成塔的爱心力量
公益事业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从1889年钢铁大王卡耐基发表《财富的福音》以来,我们似乎已经默认了这样一个事实:所谓公益、慈善只是财富在“社会团体”内的再分配。所以,我们一边指责富豪们捐钱太少,一边自己照样与公益“绝缘”。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公益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加入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个平民的草根公益应运而生,它就是“微公益”。
微公益主要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新媒体时代,通过借助微博这样的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身边的公益。微公益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的志愿活动,大家共建和谐社区,让欢笑洒满人间。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
正是这种点滴之善,见证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常见的企业公益行为已经逐步走向社会公益,而社会公益也已经渐渐深入民心。
而就是提倡并践行微公益的陕西青少年公益微博,截至到今年7月7日,已经发布8333条,听众55098人。陕西青少年公益微博通过不断更新的话题倡导一种人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的公益理念。
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简称互助网络、MSC)成立于2001年3月,也是一个致力于陕西本土的环境教育与生态保护的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
互助网络坚持团结陕西地区青年的环保力量,关注并实践环保的热点问题,服务于地区青年的学习交流,努力促进陕西地区青年环保组织共同发展,履行共同的社会责任。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环保节能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城市公众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开辟三秦绿色学堂、绿色记者培训等;开展本土生态保育项目(渭河、沙漠、秦岭);乡土环境教育项目(滴水行动、绿色家乡)。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获得多项国际国内荣誉。
正是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引导和影响下,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到了公益的行列中来,微公益,也形成了聚沙成塔的爱心力量。
政治话题:陕西青年最关注的内容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自觉性、自主性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与探究日益迫切。新媒体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公众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广度逐渐增加,程度日益深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使用,我国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从初级的信息获取转向互动参与。青年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见表达,已经由个案发展成为普遍的观念和意识。青年通过网络新媒体最关注的话题是政治类内容,有42.4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平时通过网络新媒体最关注的是政治类的话题,其次是财经类的话题(约占24.04%),再次是娱乐时尚(约占18.79%)。
《蓝皮书》认为青年高度关注政治话题,一是由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决定的。网络高度的开放性、隐蔽性,获取各种信息更为容易,能更激烈、更真实、更坦率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躲躲闪闪、含糊其辞,青年容易看到一些个性的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观点。二是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政治对青年生活、工作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最有生气、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非常需要有良好的渠道更多地了解政治、理解政治。
政治话题中,国际局势、各种社会群体冲突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三类是陕西青年更为关注的内容,其中,国际局势话题是他们最关注的话题,超过三成(约32.42%),青年认为这是他们在网络新媒体上最关注的内容;其次是各种社会群体冲突事件,有23.01%的青年认为他们其次会关注这一内容;再次是公共安全事件,约有26.60%的青年选择此项。
不仅仅是关注,事实上由于新媒体的新闻功能突出、舆论功能突出、娱乐功能突出,大大提升了青年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有超过八成(约82.38%)的陕西青年在网络新媒体上不同程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情况,有11.09%青年会非常频繁地发表意见,有29.85%会“对一些感兴趣问题多参与”。
向世界发声:青年公务员网上政治参与更为活跃
每个人都试图用微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在尝试着用微博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微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传播格局,重塑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生态。它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微博在直接发掘新的议题的同时,凭借短、平、快等优势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微博舆论场”。微博的传播特性加速了舆论的形成和扩散,实名认证制提升了微博舆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庞大的用户群使微博舆论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调查表明,微博已经成为陕西青年最常使用的观点表达工具,六成以上的青年认为微博对社会舆论有较大的影响,40.37%受调查者将微博作为自己最常用的观点表达工具。
而在这广泛使用微博的人群中,年轻的公务人员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公务员从事着公共管理的决策和执行工作,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公务员在社会参与和意见表达方面非常活跃。党政机关工作的青年中有8.76%“非常频繁地发表意见”,远远高于在其他单位工作的人员。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学校)都有较大比例就“对感兴趣的问题多参与”。总的来看,其他单位工作的青年政治参与都比较少,务农青年政治参与极少。
《蓝皮书》认为公务人员网上政治参与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公职人员工作性质决定对政治事件、公众事件更为关注,并出于工作要求和社会责任感,会在网上更多参与。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公务人员会更多地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在工作中无法表达的见解。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公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多重压力。公务人员本身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正确行使公共权利,职业决定必须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拒绝诱惑。公务人员社会责任重,工作量大。特别是问责制度更容易导致公务员心里蒙受更大的压力。还有个人性格、人际关系、婚姻家庭都可能带来压力。我国公务员队伍中有29.3%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中,公务员约占10%,这一比例比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的患者都有点高。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调查职业中,“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在面对压力事件处理中有诸多采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18%的人选择自己单独解决。调查还显示公务员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都显著低于常模水平。
公共性的特殊职业要求与公务员自然本性的冲突。公务员在身兼公民和公务员两种角色时,更强调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的冲突,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公务员的群体竞争越发激烈,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权力地位的担心,个人成就的焦虑,未来的忧愁等等,纠结在心中,难以排解。公务人员的网上政治参与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网络新媒体:青年获取工作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新媒体当前已经成为青年获取工作信息的重要渠道,获取工作信息的渠道中,最先使用的是互联网,约占近六成(59.68%)的青年是从网络上获取工作信息的。说明互联网对青年的求职起着巨大的作用。其次是求职中介(占34.81%)和身边人告知(占29.12%)。再次是报纸(占30.72%)和电视(占25.32%)等传统媒体。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青年在求职时,首选的渠道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最后才选择以报纸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网络新媒体不仅是青年获得求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而且还对青年求职帮助较大,有近七成(约67.95%)的青年认为新媒体对其求职有帮助,其中,有近两成(19.96%)的青年认为新媒体对其求职帮助很大,有近五成(47.99%)的青年认为新媒体对求职有些帮助。这说明新媒体对青年的求职起着较为积极的作用。
“信息多”与“更方便”是新媒体对青年求职帮助最大的两个原因。据调查,青年认为新媒体对求职最重要的帮助,是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占68.1%;其次是在网投简历和网络面试更加方便,占56.4%。
青年的常居地不同,接触新媒体的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因而青年认为新媒体对求职的帮助程度也会存在差距。除省会城市外,一般而言,青年居住地的规模越大,新媒体对其求职的帮助越大。青年的求职情况与其所处地域的规模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区域规模越大,新媒体在青年求职上的作用也越大。然而,省会城市这样规模的特大型城市,其对就业的门槛较高,会更多地看一个人的硬性条件,比如学历、能力、工作经验等,网络新媒体对青年求职有一定的帮助,但青年求职成功与否,并不较多地依赖于其从网络新媒体上获得的信息量,而更多地依赖于其自身硬件条件。因此,对于省会城市而言,新媒体对青年求职的作用相对于其个人竞争力而言,就显得弱一些。
新媒体在给青年求职带来更多便捷的同时,也对青年求职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体现在新媒体上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不高,近半数(占49.7%)青年认为网络新媒体上的招聘信息真实性不高,不信任网上招聘信息。其次是安全问题,超过三成青年担心网上会泄露个人信息与隐私(35.9%)。
在总结出新媒体对青年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诸多影响之后,共青团陕西省委的负责人也认为,新媒体在青年认知、行为方面的影响对于承担引导青年工作的共青团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共青团以往的传统引导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运用新媒体工具,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思路和实现途径,才能更好地达到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目标。
这一点,无疑也是打开当代青年这个窗口之后的深意。(陕西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