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保护区看到,成群的朱鹮自由自在地生活。
1981年在陕西秦岭南坡、洋县境内发现世界上唯一幸存的7只野生朱鹮以来,到今年已是朱鹮保护31周年。朱鹮的数量从最初的7只繁衍到700多只,如果将其比之于一支部队,其增加的程度相当于从“班”到“营”的变化。
2000年,野生朱鹮营巢117处,成活222只;2011年营巢124处,成活202只;而2012年的数字更喜人,截至今年10月中旬,朱鹮营巢166个,繁殖276只,目前野生朱鹮数量已逾720只。这是记者近日在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的一组数字。这也表明,经过多举措科学保护濒危物种朱鹮,其生存状况有了重大改观。
封山育林改善朱鹮栖息环境
该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中段地区的洋县,总面积3754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朱鹮及其栖息地。国庆假期,记者来到保护区看到,近些年来,保护区全天候多维度地实施一套有效保护措施,正在持续发挥良好效应,首先是保护栖息地,连续7年顺利实施封山育林,采取封禁、人工管护、人工促进育林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了朱鹮栖息环境;疫情与火灾是保护区的两大隐患,连续多年,保护区把疫源疫病防治工作放到最高位置,作为国家林业局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为切实做好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保护区设立了4个疫源疫病监测点,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的各项要求,切实落实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实行全天候监测,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疫情报告及时准确高效,连续数年保护区内无疫源疫病疫情火灾等不安全事故发生。此外,每年越冬期汉江及其支流和冬水田的查毒、禁毒工作。有效地保护了汉江沿岸及其支流和冬水田觅食地朱鹮及其他水禽的活动,保障了朱鹮觅食地的环境安全。
开展国际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善,2011年还在宝鸡市太白县太白河镇青岗沟发现1对野生朱鹮在繁殖,这是保护30年来首次在秦岭以北发现朱鹮活动。据了解,2011年4月保护区组建第一支野外巡护稽查队,专门查处非法进入保护区从事采矿、伐木、旅游、拍照等影响甚至破坏朱鹮栖息地环境的违法行为,制止多宗非法开矿、拍摄、照相等行为,为朱鹮的生存繁衍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保护区加强了与美国、巴西等国相关单位的合作,有效提高了在野外巡护、监测、环志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技能培训水平。还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北京林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朱鹮生态、疾病、遗传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使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0多年的保护成就,让一个原本只有7只的弱小种群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成功典范。 文/图 记者 刘小荣(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