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图 记者 张波翻拍
昨日,西安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大学等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校的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该规划。
根据规划,我市将加快以“文创之都,水韵林城,美丽西安”为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到2015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形成以“一屏三轴五环十块百廊千点”为骨架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力争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努力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
规划展望
2017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
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展望到2020年。规划以西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在分析西安市生态环境本底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典型经验,明确提出西安森林城市建设的目标、发展指标、总体布局、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到2015年,根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我市将重点加强城区公园绿地、城区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和绿荫停车场建设,使城区绿地率由31.99%提高到35.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5平方米提高到11.0平方米以上,全市道路绿化率由70.3%提高至85.0%以上,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由25.5%提高到32%,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指标。
同时,进一步提高城市森林质量,提升森林防护功能,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4.99%提高到48%,新建生态文化示范基地6处,形成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并形成以“一屏三轴五环十块百廊千点”为骨架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
到2017年左右,以提升城市森林质量、增加产业富民能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为主要目标的森林城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平方米,道路绿化率达90%,村镇绿化全部达到“三化一片林”建设标准;生态文化示范基地达30处。
规划框架
一屏 秦岭绿色生态屏障
通过天然封育、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工程措施保护和恢复秦岭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功能。加快沿线特色便利慢行游赏设施系统建设,适度开发“秦岭课堂”、森林“医院”、森林度假、森林健身等新型生态旅游活动,为西安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秦岭氛围。
三轴 三条蓝色生态人文景观轴
按照西安“北跨、东拓、西接、南融”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渭河、灞(浐)河和沣河都将成为城市中心河流,是西安蓝色生态体系的三条主体构架,是“八水润西安”的骨干支撑。
“三轴”即渭河都市生态人文魅力景观轴、灞(浐)河滨水宜业商住休憩轴、沣河田园宜居绿色产业发展轴三条蓝色生态人文景观轴。
五环 五道环形绿色生态景观隔离带
以西安市一、二、三环路、西咸环线和关中环线及其周边生态人文资源为依托,构建五道环绕主城区的生态景观隔离带。
“五环”即明城墙环城公园风光带、二环路生态景观带、三环路生态景观带、西咸环线生态景观隔离带、关中环线生态休闲走廊带五道环形绿色生态景观隔离带。
十块 十大生态文化体验板块
依托西安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资源,整合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震撼力的城市尚品公园和生态文化体验板块,形成集休闲游憩、旅游度假、阳光体育、文化展示、会议中心、自然教育和影视创作于一体的大型生态休闲综合服务基地。
“十块”即大明宫城市中央公园集聚板块(D1)、浐灞园艺博览与生态度假集聚板块(D2)、曲江生态文创产业集聚板块(D3)、汉城湖水文化休闲板块(D4)、奥林匹克绿色运动板块(D5)、楼观-黑河道文化展示与生态文化体验板块(D6)、朱雀-太平山山地阳光运动体验板块(D7)、翠华山-南五台地质探奇生态旅游集聚板块(D8)、临潼秦风唐韵生态人文假日板块(D9)、白鹿原生态经济与田园休闲文化聚集板块十大生态文化体验板块(D10)。
百廊 形成林路相依林水相依绿色生态廊道
“百廊”即以西安市主要公路、城内主次干道和河流水系绿化为重点,形成林路相依、林水相依、互相连通、沟通内外的绿色生态廊道。
提升道路沿线景观质量,强化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美化,根据山、塬、城、田道路特点和不同区段沿线的景观特色确定适宜的绿化类型,尽量展现沿线乡土自然景观,将道路林带建成疏密有度、景色怡人的流动景观线。
结合河流防护要求和绿色产业发展,加强河流水系岸带植被恢复与保护,形成林水相依的自然滨水岸林带环境。
千点 构筑遍布城乡绿色福利空间
“千点”即以城市街区公园、社区和村镇绿化为主体,构筑遍布城乡的绿色福利空间。
城区绿色福利空间建设,加强城市街区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及社区林景游园等多元绿色空间建设,提升绿化环境的生态化和自然化水平,为市民提供宜居健康生活环境。
乡村绿色福利空间建设,以保护、保留、完善乡村人居林为主,把保护好乡村原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把建设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文化型乡村绿色家园与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村镇绿化建设。
本版稿件由记者李倩采写(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