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东大街正式进行改造,这是西安旧城区最后一条开始改造的主干道。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对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遵循“保护为先、连片开发”的原则,但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商业形态不成熟等问题。
“棋盘式”布局
西安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种类繁多的文物古迹,成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皇城复兴”计划提出与实施,近年来西安市对老城区内的历史街区进行了逐渐修复与整治。
西安市明城墙内以钟楼为中心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是西安城市的主线。按照“皇城复兴计划”,老城区将形成以钟楼为核心的商圈,实现“购物、商务酒店、金融证券、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观光旅游”等功能。
同时,老城区内人口将逐步下降,西安市行政中心和火车站进行北迁,以实现每日出入城区人口数量降低,固定人口由现在的40多万降到25万。老城原则上“只拆不建、多拆少建”,保留原有城市功能,城内交通将过渡到以步行为主,辅以轻便简捷的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以确保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并提供老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7年西大街改造竣工。这种以主干道改造为核心的“棋盘式”布局特色鲜明。
改造后,北大街在建筑布局上着重空间秩序,建筑风格突出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再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历史文脉,改善旧城的城市景观。
南大街则成为西安金融业密集度最高的区域,在1公里的街道上,几乎集中了西安主要的金融机构。西大街已建成仿古一条街,形成了多家古香古色的商场。正在改造的东大街,将建成容纳各类服饰、餐饮、电器等专卖店的西安特色步行街。
缺乏特色
记者采访了解到,西安市的历史街区改造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功能区划较为鲜明的架构,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缺乏特色、未实现差异化发展等问题。
西大街曾是西安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这里浓缩了西安商业的传统特色,同时集中了钟楼、鼓楼、城隍庙等名胜古迹,而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德发长的饺子宴、贾三灌汤包、桥梓口贾永信、王魁腊汁肉夹馍等西安传统小吃也汇聚于此。
经过改造的西大街,新建筑和原有建筑形成统一的仿唐风格,均为朱红色的横梁,青灰色的屋檐,这样的建筑风格与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体现了古城西安的文化和风貌。
然而,经过数年运营,西大街的商业模式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除了距钟楼最近的几家商场有较高人气,商业项目大多成绩平平,更多的项目仍处于招商状态。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西大街的设计初衷是以仿唐风为主要特色的“唐人街”,但目前街区只有建筑是仿唐的,在经营方式上缺少“唐式”特色。比如,酒店可提供仿唐服务、小巷子行车可尝试使用拉车、轿子,商场内的工作人员可着唐装为大众提供服务,因为只有“表里如一”,才能区别于其它商业形态。
陕西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王圣学认为,西安市一些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期间,既要容纳百货商业,又要形成景观特色,还想保留原有商业资源,更要承载交通容量,结果导致在业态选择、招商引资方面,缺乏独具特色的规划;西安旧城区内大型商业体多,因为分工及特色不明确,导致西大街、北大街在旧城改造完成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商业地位。
三种关系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专业人士认为,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应该处理好改造与保护、历史景观与商业形态、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三方面的关系。
首先,改造历史街区在大兴土木建造仿古建筑的同时,更应该对那些成片的古民居和商铺进行保护。以明城墙为分界的西安市旧城区内文物古迹与旅游景点多,商业形态多样化。
其次,寻求历史景观展示与商业形态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历史街区改造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认为,西安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遵循新旧分制的原则,就是把城市的经济、政治热点建设在新城区。比如,大型商业综合体需建在人员相对集中的新城区,而老城区则需在加以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观光旅游业。这样一来,既能缓解老城区的交通、人流压力,又能保存老城区自然平静的生活风貌。
第三,在不同街区的区域性发展与城市整体规划中,既保持一致性又寻求特色,是历史街区改造的新课题。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在大拆大建之后,成为建筑风格雷同的现代新区,而失去最能代表这一城市的鲜明特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说,西安是千年古都,又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在不同区域各展风采,传统老街区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新城区要突出城市功能定位,合理科学的解决人居、交通、商业、休闲等多种元素。(新华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