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重走“癌症村”——被遗忘的龙岭村
午后,村里传来的鸡鸣声,让龙岭村显得格外安静。在村口,我们认识了村民杨忠民,63岁的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他告诉我们,现在的龙岭村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龙领村村民杨忠民:“按户口八九十户人,但是常住人,经常在村里的,大概就是十三四五个人,这段时间人多,十六个人,平常就是十二三个人。”
龙岭村位于渭南市华县瓜坡镇,可是记者在瓜坡镇一路打听龙岭村,很少有人知道,但要是问当地人癌症村在哪儿,居民们马上会详细地给记者指路。龙岭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人丁最兴旺的时候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有30多户人家,将近157口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癌症去世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只有出村的,却很少有进村的。
龙领村村民杨忠民:“男的得病不在了,女的就把孩子带着嫁了,女娃要是大点,男孩就给人家倒插门了,女孩就嫁了,这村就没人了。”
记者:“现在嫁到咱们村子里的人多不多?”
杨忠民:“谁好好的嫁到这,把这地方一看,都没人了。”
没有人敢来这里,除了这里位置偏远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近二十多年来,这个小村庄一直被癌症的阴影笼罩着。1983年,杨忠民的父亲患了肝癌,从查出病因到离世,不到一个月时间。从1974年2001年,全村共死亡59人,其中死于癌症的就有3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1%。
龙领村村民杨忠民:“我们村里肝癌最多,下来就是胃癌,食道癌。基本上家家都有,但有多有少。这家是食道癌。”
记者:“现在他家还有谁?”
杨忠民:“没有人了。”
在村里,每遇见一个人,杨忠民就会告诉我们,这户人家中有几个人患癌症身亡。马建设的妻子马慧珍1985年嫁到这个村子,15年后查出食道癌,离世时年仅39岁。虽然离妻子过世已经十三年了,可是马建设依然不愿回忆,因为那一年,他的父亲和妻子都因癌症相继离世。
龙领村村民马建设:“1986年到2000年,就这中间,我们村一年(因病去世)有三个有四个(去世),连续好几年。2320 (种的)粮食蔬菜都吃不成,娃都到山下去了,这屋里就剩我一个人了。”
龙岭村位于秦岭山脉北坡的一个小山顶,村子的东南西三面都环山,村北面有几家大型化肥厂,长期以来,化肥厂的烟尘顺着西北风,越不过秦岭就沉降在龙岭村所处的山头上。200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林景星教授曾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对龙岭村的土壤、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取样检测后发现,村里的土壤、蔬菜等都受到铅、砷等剧毒元素的污染。
龙领村村民杨忠民:“现在这没有人种地。”
记者:“觉得这块不适合生活?”
杨忠民:“对对,就是。”
记者:“平常吃啥?”
杨忠民:“现在都是到下面买。没人种,现在咱的人知道土地有问题。”
为了能让村民有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当地政府在山下组织修建了房屋让村民搬迁,村里的很多人也都已经搬走了。杨忠民说,虽然再也看不到往日的热闹场景,但是每到年关,很多在外乡的小伙子和出嫁的闺女,都会回到村上看看老家的宅子,也许是割舍不了在这里生活的记忆,回来的人都给家里贴上对联和年画,祈求来年的幸福平安。
探访"癌症村"——贺嘴头村:努力摆脱"癌症村"阴影
陕南地区素有山清水秀的美誉,可在陕南版图的一角,一个名叫贺嘴头的村落同样曾经因为癌症高发而笼罩着一层阴影。数年过去了,这里的村民们正重拾信心,为过上好的日子而努力生活着。
商洛市商州区刘湾街道办贺嘴头村处于南秦河与丹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全村共有280户,885人。走进村子,提起“癌症”二字,很多老年人至今记忆犹新。
商洛市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贺嘴头村党支部书记贺智华:“十年前大概就是(一年)8个人左右。”
记者:“8个里边有多少人是因为癌症去世的?”
贺智华:“有6个左右。有两个是正常死亡。”
资料显示,从1991年到2003年的12年间,贺嘴头村全村共有46人因癌症死亡,高峰期时几乎一个月死亡一名村民,多以罹患食道癌、胃癌为主(村庄画面做旧)。癌症率如此之高,不少专家特地前往调查,当年参与调查的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肿瘤科主任雷培森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年调查的照片资料)。
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肿瘤科主任雷培森:“我们去看,水有一股酸臭味,这个情况,我们就和有关单位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这个村的发病率高,可能与局部的水质污染有关。”
贺嘴头村党支部书记贺智华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上世纪末期,南秦河上游一批重污染工厂投入生产,这些企业大都采用原始排污方式,污水直接排入流经贺嘴头村的南秦河,加上粉尘污染,最严重的时候,贺嘴头村田地里的庄稼都成活不了,自家井里打出来的水,连牲口都不愿意喝。
记者:“这个土地是不是原先的土地?”
贺智华:“就是原先的土地,他把(原先的土)翻下去。”
记者:“把以前像这样的蒜苗能种不?”
贺智华:“那种不成。”
记者:“种上去直接死了?”
贺智华:“那种上去就坏了,蒜苗根底下脓了。”
记者:“现在可以种了,还有影响吗?”
贺智华:“影响小了,影响就是这蒜苗根黄了跟鸡屎一样。”
记者:“就是根部烂了?”
贺智华:“恩,烂了。”
2010年前后,在当地政府推动下,商洛市酒精有限责任公司、商洛市造纸厂、淀粉厂,以及冶炼厂等一批企业在相继停产或迁往别处,并协调资金给贺嘴头村全体村民在丹江边上打了一处深井。
商洛市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贺嘴头村党支部书记贺智华:“村民在后头山坡上修了一个水塔,村里用这供丹江河的水。”
记者:“十年前喝什么样的水?”
贺智华:“十年前喝各家各户打下的水。(现在)水一烧没有底下那种白糊糊。”
记者:“以前烧水底下有白垢?”
贺智华:“嗯。”
记者:“特别多吗?”
贺智华:“那特别多。”
商洛市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贺嘴头村村民:“(以前)打的井水有白质,烧的水里边白色的东西太多,(现在)这水没有。”
记者:“这个水吃着没有啥吧?”
村民:“没有啥。”
虽然现在村民吃水不用发愁,地里也能种上庄稼。但是记者在村里走访后发现,人畜不分离,加上没有下水道,污水横流,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令人堪忧。
记者:“现在死亡是呈下降还是上升趋势?”
贺智华:“(2003年)以后是下降,(去年)死了2个,一个是癌病,一个是正常死亡。那就是可能还有点污染。”
企业虽然迁走了,留下的却是支离破碎的环境。虽然因癌去世的人数在逐年下降,但是,地方GDP与环境污染博弈背后暴露出的环保意识的滞后和缺失,让当地村民的生活至今还在经受着环境污染的侵蚀。(陕西广播电视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