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陕西 经济“家底”是咋摸出来的?

标签西安市  省委常委  雁塔区  陕西  规模  2014-01-02 09:29
从昨日起到3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开始上门普查登记,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对全国1000多万户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进行入户登记。

  昨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江泽林来到西安市雁塔区的一家规模以上企业,检查入户普查登记情况。

  借此

机会,本报揭秘我省的经济“家底”是怎么摸出来的?

  普查范围有哪些?

  党政机关也包括在内

  全国经济普查自2004年起每5年展开一次,是国家为摸清经济“家底”展开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我省的普查对象是在省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也就是所有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体经营户都属于经济普查的范围。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及主要资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截至2013年11月,我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数已基本核查清楚,其中相比第二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数结果,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单位分别下降了1.8%和2.3%。第三次普查企业单位比第二次普查企业增加71120家,增幅达77.6%;民办非企业单位增加了4132家,增幅达65.5%。

  省经济普查办工作人员表示,机关和事业单位数量下降主要原因,一是我省近年来通过机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数有所减少。二是有一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多种因素尚未配合普查,其中也包括部分省级机关单位。对于迟迟不配合普查的机关单位,我省将采取逐一约谈等方式,最终确保每个机关单位都参与到此次普查工作中。

  如何识别普查人员?

  持证入户登记

  普查工作人员入户登记时,会佩戴统一的普查员证或普查指导员证,上面有工作人员姓名和普查机构公章。

  现在的普查越来越智能化了,每个经济普查员手中都有一个PDA(掌上电脑),它可以帮助普查员定位建筑物所在地,实时记录普查员上门普查和离开的时间,如果普查员只停留了1分钟就称完成任务,肯定是不过关的。它还能在入户普查时,帮助普查员现场审核数据,避免发现错误后,普查员再重新回去。

  数据咋确保准确?

  设立五大环节

  普查不是凭空进行的,在此之前,统计部门已将2013年全年我省所有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等的数量及其营业信息、从业人员数等内容统一作为一个基础指标。

  环节1:打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告知企业普查指标,整合工商、国资委、计生等部门提供的相关企业信息,确定单位底册,并到企业初步核查。环节2:画地图。根据电子地图,省普查办按照从区县到乡镇再到社区详细绘制普查区域和普查数据采集点,不过这个采集点不是按单位绘制,而是以标志性建筑物为代表的空间区域作为采集点。经过前期工作,全省初步划分为107个区县、1441个乡镇、28868个普查区。上述两个环节在2013年12月底前就已结束。

  环节3:上门查。普查员先通过PDA定位找到建筑物,然后入户登记,录入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查找单位信息,如果没有这家单位,就要新建登记。然后拍摄营业执照等相关文件,留存普查简表。用PDA对单位数据进行现场审核,发现笔误、漏报等情况可以实时更改。最后用无线网络直接上传到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服务器,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对数据的干扰。

  环节4:做验收。省经济普查办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核查验收,这项工作和入门普查登记同步进行,审核验收非常严格,一旦发现错误要找到县级普查机构进行核对,并提供详细的修改说明。这部分工作计划到4月结束。

  环节5:发公报。最终汇总的数据将在今年6月至8月期间发布公报,此外还将对这些数据开发利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作参考。

  会泄露私人信息吗?

  为普查对象保密

  普查中主要分为“三上”企业、“三下”企业和个体户,企业性质不同,普查方法也不一样。

  “三上”企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资质以内的建筑、房地产业、重点服务业,也就是俗称的大企业,我省大约有4000余家。这些企业的情况很具有代表性,因此都要通过联网直报的方式,由企业人员将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能源和水资源消费情况等内容,直接通过专门软件上报国家经济普查办公室数据库。

  “三下”企业就是指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资质以下建筑和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的普查信息已经简化为一张表,主要由普查员询问企业后填写。

  个体户由于数量庞大,不可能对每户详细普查,仅仅普查其基本属性、从业人员。但是也会进行抽样普查,抽取个别个体户就其营业收入、营业支出、付给员工报酬等进行普查,并按照统计学原理抽样推算出整体情况。

  据了解,所有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都有义务为普查对象保密,普查数据不作为任何处罚的依据。

  本报记者 陈琳(华商报)

分享 369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