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这样办!
本报讯 (记者郭欣 实习生郭小慧) “他很可能上不了复旦,但照样能圆国学梦,也祝他几年后能考上复旦的研究生”。昨日,本报众多读者表达了对孙见坤的祝福。
读者祝福 上不了复旦也能学国学
孙见坤的经历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有评论说这是“尽管牺牲了一个人,但却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公平比国学天才更重要”。也有评论说“陕西省招办思想僵化,墨守陈规,葬送了天才的前途。”
“但现在,似乎说什么都没用了,他很可能上不了复旦。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能继续钻研国学,即使读了山西大学的法学专业,他仍然可以圆自己的国学梦,因为他有这个能力。再说本科之后还可以考研啊,相信到那时复旦仍然会欢迎他。”读者李女士昨日给本报打来电话,表达了自己对孙见坤的祝福。她希望孙见坤不要受此事的影响,到了大学后继续努力,将自己在国学方面的才华全部施展出来,为以后深造打好基础。刘先生也认为,虽然在哪所大学就读很重要,但学校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唯一条件,“二本院校也能培育出很多优秀人才的,更何况他在国学方面有天赋,只要肯努力一定能作出一番成绩。”
“不管上哪个大学,我都不会放弃对国学的学习,以后考复旦的研究生。”记者采访时,孙见坤这样说。对于不能上复旦,他虽然也感到遗憾,偶尔会叹气,但却并没有影响他的情绪。
专家意见 省招办可以考虑大胆些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理事、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表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复旦大学的8位教授联名写请愿书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表现,是为了国学的发展考虑,是正确的。从招办的角度来说,按照国家政策,分数线没有达到要求不可能投档,如果投档了,那其余分数不够的学生也去纠缠,招办怎样作答,所以招办也没错。
许建国还说,虽然这样,却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方法,国家刚刚公布今后十年教育规划,强调招生制度的改革,比如中学校长推荐制。如果能被复旦的教授看中,省招办为什么不能从改革的角度看问题,为什么不能为国家多培养一个国学人才?因为不是人人都能被8位教授同时赞赏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拿钱买来教授的联名书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省招办可以考虑大胆一些,也可以向上级请示汇报,解决这个已经出现的问题。他建议网络、媒体就此展开讨论,讨论高校的招生问题,保证我国教育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也希望以此事作为突破口,促进我国教育体制变革。
媒体观点
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特别是名校总是期望加快改革步伐,不拘一格招收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在社会公信力缺失的背景下,社会总是怀疑离开了分数这条硬杠杠,所谓的“破格”是否会存在猫腻。有高校负责人认为,抛开现象看本质,“孙见坤事件”有许多令人值得反思的地方,不是某个省的招办太“保守”,而是我们的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还需要社会诚信、社会公信这个大前提。
——《新民晚报》
此次事件暴露出自主招生改革的制度和利益障碍,其每想进一步,都会遭遇巨大的阻碍。有来自舆论的,舆论担心自主招生会带来腐败;有来自行政权力的,教育原本就没有脱离行政权力而自主;还有来自地方招办的,他们要捍卫自身在传统统考统招中的那些权力。其实可以看出复旦等高校在地方招办前的小心谨慎,他们并不愿意和陕西省招办“搞得太僵”。来年招生,大学和地方招办的博弈还会继续进行。
——《新京报》
俗话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等于是说,人可以灵活地运用制度。但我们都知道,一灵活,制度往往被玩弄于股掌之上;一不灵活,活人就要被尿憋死。其间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在咱们国度真是一门艰深的学问。不管怎样,因录本科而刻板,因招硕博而放任,显然全不解录与招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在谈论往事时津津乐道,“往事”再现便缩起头来,向外摆手,谁还能说叶公好龙只是寓言?
——《南方日报》
延伸阅读
偏科严重却终成大师的人
在很多人力挺陕西省招办时,也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只要是人才,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呢?网友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在网上晒出了那些偏科严重,最后却终成大师的人。网友“大樽”表示,回顾这些大师,不是提倡学生偏科,只是让大家明白“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的道理。
钱伟长
根据钱伟长自己的介绍:他当年高考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但物理只有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零分。但钱先生却仍被当年的清华录取了。这样的成绩,别说清华,就连普通高校,也只能望门兴叹。钱先生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钱先生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虽经周折,钱先生还是成功转系,中国少了一个历史学者,却多了一位科学大师。
吴晗
1930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英文各得了100分的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北大不予录取。他不甘心,又转考清华大学,结果国文、英文又考了100分,数学依然是零分。但清华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吴晗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其杂文《谈骨气》还入选中学课本,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
季羡林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撰写季羡林回忆录《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时,知道季老小时候学习严重偏科,为此,钱文忠教授还做了细致的调查。他先是问季老本人当年高考时数学考了多少,季老只说“很低的”,其他并不多言。锲而不舍的钱文忠教授于是去查了清华大学的档案,发现百分制的数学考卷,季老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填的居然是数学系,真是令人难以想像。
罗家伦
1917年,罗家伦想修外文,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可校委们查看罗家伦的成绩单后大吃一惊。原来,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取弃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罗家伦后来成为“五四”风云人物,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传诵一时的《五四宣言》,便是他的手笔。
钱钟书
12年后,已是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招生中遇到了钱钟书。当时钱钟书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只比罗家伦当年考北京大学略胜一筹,但是罗家伦在钱钟书的名字上大笔一勾,破格录取。钱钟书后来学贯古今,兼修中外,曾领衔翻译《毛泽东选集》英文版。《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等著作,一度使其驰骋学界,赢得国学泰斗之誉。 宗禾(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