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可说是此轮调控中备受关注的“招数”,西安可能出台什么样的细则呢?昨日上午,西安市地方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房产税”政策有关资料已上报,具体情况等待进一步通知。该负责人称,西安的房价与北京、深圳等城市相比,目前仍处于中下水平。因此,西安“房产税”政策“来”得可能要慢一些。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现行的房产税是第二步利改税以后开征的,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从当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焦点关注
陕西未考虑出台“限购令”
本报讯(记者 冯强)近日,深圳、上海相继出台抑制房地产过快发展的“限购令”。记者昨日从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陕西并未考虑出台类似的限制购买商品房套数的政策。
据省住建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陕西的房地产发展水平与深圳、上海等城市不同,房价不像深圳、上海等城市放风筝一样扶摇直上。
以西安为例,西安房地产信息网数据研究中心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市场整体情况看,一线城市量价齐跌的现象已经较为明显,楼盘优惠打折纷纷上演,西安楼市自5月、6月持续呈现的量价齐跌现象也已表明政策的影响已经渐渐发力显效,预计低迷的市场态势还将继续,成交量还将下降或继续维持低位。
该数据研究中心分析,下半年西安商品房开发量将迎来新一轮增长,而与此同时面对销售的低迷,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市场矛盾或将显现。
因此,陕西并不属于国家政策中提到的“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不具备出台此类政策的背景。该负责人表示,陕西一些方便居民买房的政策尚未试行,“比如住房公积金在省内通取,”他说,若再出台限买令,造成政策的忽高忽低,反而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相关新闻
前三季度西安经适房新开工160万平方米
昨日,记者从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获悉,今年1至9月,西安市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160.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2.6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3.81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89.34%、81.78%、108.22%。新增廉租房租金补贴保障户数1631户,完成全年新增保障户数的92.35%。累计保障户数18559户,达到全年保障户数的100.91%。高新区、经开区、矿山路、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等五廉租住房项目完成投资59243万元,达到计划投资额的81.15%。米家崖廉租房项目26万平方米(5200套)已经动工。三桥公共租赁房项目30000平方米(650套)于9月10日开工建设。
调控影响
首付3成
堵住开发商“阴阳合同”
“相对于9月底的市场热度,国庆节期间仍有来看房的人,但交定金的人少了些。”10月5日、6日,西安几家楼盘销售部的工作人员均不否认新一轮调控的影响。
一家房地产西安分公司负责人吴宇表示,原来首套购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可以拿到20%的首付,现在首套房贷严格执行30%的首付,有效地堵塞个别开发商“阴阳合同”的行为。他举例说,4月17日出台的“新国十条”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当时一些开发商打起政策擦边球,130平方米的房子给客户签订60平方米和70平方米两套房的购房合同,以保持20%的首付。现在二次调控,显然堵住了这方面的漏洞。
楼市会降温
但不会出现“速冻”
“楼市二次调控是‘新国十条’的升级版,比如三套房停贷等有些政策在西安已经实行了,其他并没有实质的新内容,所以这次调控对市场更多的是心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10月楼市肯定会比9月降温,但是市场不会像4月中旬‘新国十条’出台那样‘速冻’。”一家银行陕西省分行个贷部王莉昨日表示,在4月17日以后,该行就已经要求信贷工作人员密切关注政策,对于三套房基本上已经不放贷了。
而针对此次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要求三套房停贷的消息,她表示,随着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市、省、部全面联网工作的完成,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三套房贷按照规定将在楼市销声匿迹。
“限购令”
目前不适合西安
继北京、深圳、厦门之后,10月7日上海也推出限购令。针对多地“限购令”的出台,西安楼市分析人士陈墨认为,限购令并不适合西安,与一线城市楼市价格大起大落相比,西安楼市主要以刚性需求为主,投资客炒房不像一线城市那样严重,所以西安楼市的泡沫不是很大,而其发展也会更加趋于理性;第二是西安正在向千万人口的国际化都市发展,以后的购房者主力将逐渐由本地原住向外来定居者方向倾斜。
购房者观望
国庆西安楼市有点“冷”
记者昨日下午从权威部门获悉,西安楼市在“十一”黄金周中受到了这次调控新政的影响。业内人士介绍,虽然西安房地产价格尚未出现下滑,但成交量缩水明显。该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新政策的出台将使得购房者“主动”或者“被动”地陷入观望,新政策在国庆黄金周之前出台,将使第二波观望迅速形成,根据目前正在统计的资料显示,今年楼市的成交量很可能成为最近几年来最“冷”的黄金周。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陈思存采写(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