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西安未来五年规划给力民生 收入较今年翻一番

标签民生  西安  2010-12-29 10:06

■居民收入较今年翻一番

■解决75%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提高医保支付限额

■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2010年,连续几个月上涨的菜价,以及交通大拥堵和“挡车难”等问题,给很多西安市普通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是,未来5年内,这些问题将被一一改善。此次西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面世的《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西安市各方面发展均给出了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

粮食

新建260万亩高产粮食基地

今年全年,西安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1.65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并新增设施蔬菜4.3万亩。未来5年,西安市将重点抓好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特色果业、优势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在长安、蓝田、周至、户县建设260万亩优质高产稳产粮食基地。

新增20万亩设施蔬菜

通过支持建设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农业展示中心和1个主流中心,使设施蔬菜面积新增20万亩,重点建设西安现代果业展示中心、周至、白鹿原、蓝田农业示范园、秦岭北麓时令水果产业基地等,形成白鹿原、阎良万亩甜瓜、临潼奶牛养殖等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就地为市民提供尽可能新鲜的食材。

   增加食品采购交易大型市场

同时,西安市还将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追溯和预警体系,确保市民吃上放心的农产品,而西部欣桥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阎良西北农副产品集散交易市场以及雨润西安副食品全球采购中心等的建成,便民市场、蔬菜早市的继续增加,也将为市民便捷采购提供了新途径。

住房

廉租房覆盖75%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将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帮助75%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根据规划,未来5年,西安市将新建公共租赁住房34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000万平方米,直接提供住房16万套以上,并通过新建廉租房250万平方米,使廉租房保障能力累计达到9.9万户。

2011年开始,西安还将在城中村改造项目储备用地中按综合用地10%的比例配建公租房,并鼓励各类企业、机构投资建设公租房。到2015年,古城三环路以内城中村整体改造任务及三环以外30个村庄的整体改造工作将全部完成。

出行

“十二五”期间,西安市还将构建都市区对外2小时辐射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15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出城上高速

未来5年,市民出行被堵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主城内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钟出城上高速的目标。

措施包括:通过新建东门立交、南门立交、北辰大道与凤城五路立交、北辰大道与凤城八路立交、曲江大道与西影路立交、纺渭路与纺北路立交,改造太华路与环城路立交、星火路立交等一批立交,缓解城市节点交通压力,提升城市交通整体通行能力。

新建10座立交桥 形成快速路网体系

对二环路进行高架桥改造,建成西三环至阿房一路跨线桥等10座立交桥(或跨线桥),建设南二环至南三环的太白南路高架、西二环至西三环的昆明路高架、北二环至北三环的北辰路高架等高架桥,实现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交通的快速转换,初步形成二环连接三环快速路网体系。

商圈

开发建设二环、三环商业带

未来5年,西安市将完善商业网点发展规划,除了加大对解放路、东大街、小寨等旧有重点商圈的改造提升,还将大力开发建设二环商业带、三环商业带及远郊县商业中心,加快龙首村、张家堡、胡家庙和大兴路等商圈的规划建设。

在三环附近,重点建设档次高、功能全、面向全省、辐射西北的大型粮油、水果、蔬菜、干货、工业原辅料、建材轻纺等新型专业化和综合性市场;建设西安保税物流园、西安华南城、广汇汽车物流产业园、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雨润西安副食品全球采购中心等。

旅游

整合秦岭三大板块 打造城市周边生态休闲带

在旅游方面,未来5年,西安市将实施“大旅游”战略,在市内,积极推进皇城区建设,保护和恢复古城街、巷、院、铺格局,保护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古老建筑及周边环境,形成巷、墙、林、园、河、路六位一体的西安著名旅游品牌,使中心城区成为集商贸、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区。

在城市周边,合理开发秦岭等生态资源,整合发展翠华山-南五台、朱雀-太平峪、楼观台三大板块,打造5A级自然风光景区,为市民打造城市周边生态休闲带;以临潼兵马俑和秦始皇陵为中心,建设秦文化旅游景区,并通过华清池-烽火台景区、温泉疗养教育区、半山养生度假区、国际旅游休闲区、道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等,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到2015年,使国内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入境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休闲

打造西安文化广场 改造西安市体育馆

为了丰富市民家门口的乐子,西安市在未来5年,将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设综合的公共文化设施。

包括打造包含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各种场馆聚集的西安文化广场,新建伞塔路市级综合健身服务中心,在13个区县建立全民综合健身中心、建设一批“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和群众体育活动站等。

同时,针对西安市体育馆的整体改造和一批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要求的场馆设施如陕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的建设,将在随后5年完成建设。西安市还将建设50-80座博物馆,力争博物馆总量突破100个,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之城。

收入

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较今年翻一番

2010年,西安市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3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1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200元。

未来5年,西安市将通过各种政策共同发展,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还将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机制,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60万人

解决就业问题,西安市将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创业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面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将小额贷款发放金额提至10亿元,多层次拓展就业渠道,努力消除零就业家庭。

同时,开发社区等公益性岗位,建立经济区域内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使未来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少于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20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达到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300万人次,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上学

新建幼儿园400余所 学前三年适龄儿童入园率超95%

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西安市将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改善工程,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400余所,到2015年,使西安市学前三年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确保每个县建成一所师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全部行政村都有幼儿园。

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通过新建高级中学新校区、浐灞完全中学、航天基地第一中学等,为930所中小学改扩建实验教学,完成50所高中的标准化建设和522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全面提升高中、职业、高等、特殊和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到2015年,使西安市普通高中调整到现有数量的2/3,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水平,20%的学校达到省级师范高中标准、市属高校在校人数达到3万人。

看病

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升至居民上年度平均收入的6倍左右

未来五年,西安市将加快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调整和新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新建和改扩建市级医疗机构13所、区县级医院5所,通过新建和改扩建11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措施,为群众提供安全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继续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每个县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加快建设第三医院、中医医院、红会医院、结核病院等项目,支持西安儿童医院建设成为国家级专科医疗中心、筹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等。

同时,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升到上半年度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养老

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在城镇居民中,积极开展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创建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城市,将失业动态监测工作逐步扩大到西安市范围内的所有企业,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的费率机制,减少或降低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工伤补偿标准。

同时,建立城镇贫困残疾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补贴制度,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到2015年,使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0万人、359万人、135万人、130万人和89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达到全国大中城市中游。

环境

出门500米 即有广场或绿地

未来五年,西安要求,空气质量好于或者达到二级标准300天/年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

完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推进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以明城墙、二环路、三环路、绕城高速为环线,建设主城区绿色环道,以关中环线路、铁路沿线为通道,建设城乡一体绿色廊道,依托城市自然湿地、“八水”及渭河两岸,绿化河道林荫堤岸,逐步实施和延伸唐城绿带工程,建设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环。

实施主城区公园景观建设工程,新建阿房宫公园、清凉山公园、文景公园等20个以上公园。到2015年,建成区内500米半径就有一处可供市民休闲的广场或街头绿地。

本报记者 赵蕾(三秦都市报)

分享 437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