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
西安GDP年均增长10.9%高出全国3.1个百分点
西安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占比均在30%以上
本报讯(记者 宋洁)“十二五”时期,西安积极适应新常态,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超越和影响力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透露新意,为“十三五”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记者昨日从省统计局获悉,2015年,预计西安市人均GDP达到67139元,年均增长10.4%,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5年,西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10.03亿元,同比增长8.2%。
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十二五”期间,西安市GDP年均增长10.9%,高出全国3.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201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50.9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165.98亿元,年均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05.38亿元,比“十一五”末翻倍,年均增长15.2%。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7元,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15778元,年均增长15.3%,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均GDP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2015年,预计西安市人均GDP达到67139元,年均增长10.4%。2014年人均GDP折合10385美元,首次突破一万美元,按照联合国最新公布的2014年收入等级划分标准,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
与省内地市比较,“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占比均在30%以上。2015年西安市一、二、三产占全省比重分别为13.8%、23.1%和47.5%,第三产业几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对稳定和推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全市区县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优先发展区包括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和长安区;重点发展区包括阎良区、临潼区和高陵区;生态发展区包括蓝田县、周至县和户县。“十二五”期间,三大区域、各开发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自身特点,调整产业结构,为西安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优化发展区总量继续保持领先。“十二五”期间,西安市三大区域经济总量稳步增加,优化发展区总量依然独占龙头。2015年优化发展区共实现生产总值4485.6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重点发展区共实现生产总值675.59亿元,总量同样是2010年的1.8倍;生态发展区共实现生产总值367.98亿元,总量是2010年的1.7倍。
区域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发展区三大区域功能定位更加鲜明。优化发展区地处主城区,集文化旅游、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于一身,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等新兴行业发展处于领先,2015年三次产业占比为1.3∶36.7∶62.0,第三产业持续展现活力。
同时,重点发展区定位副中心城市,逐渐承接主城区产业功能,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迈开步伐。
生态发展区立足于生态建设,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现代农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同时依托秦岭生态保护,充分发挥自然禀赋和区域优势,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区域定位调整步伐加大。
“十二五”西安新动力孕育发展
“十二五”期间,西安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第三产业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新动力也已经开始孕育和发展。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邮政业、仓储业等新兴行业开始了高速发展。
金融业引领作用突出。“十二五”期间,西安市金融业增长稳步提升,年均增速17.6%,高出第三产业增速6.5个百分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快了西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步伐。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同时期第三产业2.2个百分点;尤其是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2-201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8.2%、36.0%和38.1%,为西安迈向智慧城市奠定了产业基础。
现代物流业铿锵起步。在“互联网+消费”的影响下,快递业作为新兴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受此拉动,2013年和2014年西安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39.6%和17.7%。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仓储、物流平台优势带动下,仓储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