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悬天坑航拍图(省国土资源厅供图)
石钟乳、石幔(省国土资源厅供图)
11月24日上午,省国土厅召开世界级地质遗迹——汉中天坑群阶段性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据悉,这一世界级“天坑群”地质遗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样本,更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未来这里将成为我省新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成果 200余处地质遗迹达到世界级标准
据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介绍,汉中天坑群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自今年后半年启动以来,在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地质调查工作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红外测量、无人机航拍等方式,目前已完成初步调查,圈定遗迹总面积约5019平方公里。
通过对60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深入调查,在汉中南部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结合部位,新发现地质遗迹200余处,其中天坑49处(超级1个、大型17个、常规31个),直径50-100米的漏斗50余处,洞穴50余处,其它如峰丛、洼地、石林、地缝、峡谷、湖泊、石芽等岩溶地貌景观60余处。
这些遗迹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四个区域。其中,镇巴县三元镇和南郑县小南海镇集中区天坑最为密集,岩溶地貌景观形态最为完整,分布有单体规模最大的镇巴圈子崖天坑、形态最典型的镇巴天悬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南郑伯牛大型天坑。另外,西乡县骆家坝镇集中区则发现有雄伟壮观的天生桥和商周时期川陕最大悬棺遗址——“神仙崖”悬棺墓。
今年10月下旬,国内外知名地质专家学者在经过实地勘查和论证后一致认为,汉中天坑群在数量上位居世界前列,其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完整性以及可保护性等资源禀赋优异,具备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科考探险、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或价值,达到了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
特点 原始程度高 科考价值大 开发前景好
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意见,汉中天坑地质遗迹具有3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从地质遗迹本身的物质组成看,天坑、石林、溶洞等都是发育在古老而坚硬的碳酸盐岩地层之中。这些地层成岩程度高,抗压性强,为其保持自然状态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从地质遗迹周边环境看,地质遗迹分布的最核心区域,地势险要,人迹罕至,岩溶系统完整,生态系统良好,各类地质遗迹均保持原始状态、自然状态、天然状态,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是最为完整、最具自然状态的世界级地质遗迹。
汉中天坑群在北纬32度,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也是我国岩溶台原面上发育数量最多的天坑群。
汉中天坑群岩溶系统由多条干谷、洞穴等共同构成,对于揭示岩溶地表水流变迁与地下河洞穴洞道发育的关系、地下形态与地表形态相互转化的关系、汉中盆地断陷与洞穴峡谷形成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天坑洞穴中保留有丰富的古地下河冲积物、次生化学沉积物以及重力崩塌堆积物等,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岭南部古环境变化提供了宝贵素材。另外,天坑群为某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态地质条件,特别是鼯鼠等濒危物种的发现,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提供了极佳场所。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大巴山自西向东蜿蜒200余公里内,天坑、洞穴、地缝、峡谷、瀑布等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稀、奇、峻、雄、险、秀”等特征。其中地洞河天坑、天悬天坑、圈子崖天坑,坑壁飞瀑直下,地下暗河涌流,洞群相互连通,原始森林茂密,极具神秘感;南郑小南海大佛洞、镇巴三元金珠洞以及其他洞穴中,钟乳石形态各异、绚丽多彩、数量巨大,极具观赏性;回龙沟、白天河、西流河等峡谷,有连绵的悬崖绝壁、飞泻的泉瀑流水、多彩的花草植被,极具游览性。
前景
把“地球的礼物”
献给全人类
王卫华表示,地质遗迹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此次发现的“天坑群”地质遗迹的阶段性成果来之不易,后续的调查、科研、保护和开发利用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开展深度调查。将以全域调查为重点,完成重点工作区之外的岩溶区地质遗迹资源地面调查;联合国内外岩溶地质专家在南郑小南海天坑群等地质遗迹集中区开展洞穴探测及成因分析工作;组织多部门多行业对天坑群开展综合调查,并对天坑群地质遗迹科学价值进行论证和鉴定,为人类认识理解地质现象、追索地球演化过程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严格落实保护措施。将以地方政府为主,切实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借鉴世界地质遗迹保护的先进经验,采取技术性、生态性、制度性等方面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制定出体现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的保护工作方案,建立天坑群岩溶地质研究工作站,对天坑群地质遗迹的成因、演化及其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观测、探测和研究工作,适时启动国家乃至世界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全力以赴把这一十分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保护好。
另外,要指导地方政府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科学编制开发利用规划,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发掘和利用好这一地质遗迹的价值,努力把这一天造地设的“地质自然博物馆”和大自然赐予“地球的礼物”献给全人类、造福全人类。记者 赵辉(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