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国际港务区 记者 窦翊明 摄
经开区
高新区
国际港务区
浐灞生态区
昨晚,记者从中国(陕西)自贸区西安管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贸区建设西安模式初步形成,下一步,我市将按照中省要求,对照试点任务,着力打造自贸区建设的西安样本。
做好西安自贸区建设的顶层设计
自贸区筹建工作开展之初,西安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先行先试,在组织机构设置、发展路径探索、实施方案编制等方面优化顶层设计,为顺利推进自贸区各项试点任务奠定基础。
西安以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力争通过3~5年努力,把陕西自贸区西安区域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的辐射聚合区,融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合作引领区,探索内陆与欧亚大陆经贸合作的开放先行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区,吸引全球资本参与内陆开放的金融集聚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对接国际贸易规则的压力测试区,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综合改革区。
我市协力组织33个市级部门和4个功能区多次研究,为全省的试点清单提出98条政策建议,76条被采纳。同时,加强对自贸区建设的学习和培训,已与西安交大等智库机构开展自贸试验区研究合作,邀请专家开展培训,组织人员赴先进地区学习。
自贸区建设西安模式初步形成
作为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和陕西自贸区核心区,西安大胆探索,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安特色的改革试点新模式。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制定《关于贯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经济合作的实施方案》,把“欧亚经济论坛”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新平台,设立“陕西‘一带一路’跨境产业并购基金”,支持企业“走出去”。国际港务区在德国法兰克福、帕西姆等国际机场设立了海外仓;在哈萨克斯坦设立“中哈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2月25日顺利实现国内唯一内陆进口粮食指定口岸首单业务——进口哈萨克斯坦1795吨小麦顺利抵达西安港。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博物馆友好联盟”;打造西安通航城市旅游营销合作暨“一带一路”国际航线发展常态化机制;申报在国际港务区建立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打造自贸区建设的西安样本
西安将按照中省要求,对照试点任务,着力打造自贸区建设的西安样本。
在全面落实各项试点任务方面,按照省总体方案中的165项试点任务,认真做好复制类任务的落实,积极探索非复制类任务的创新,扎实做好“双试联动”任务的试点,力争尽快取得成效。
同时,积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推进欧亚经济综合园区、中亚商贸物流园等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和丝绸之路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发起成立西安市“一带一路”经济联盟,为我市扩大投资与贸易提供服务和支撑。不断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筹建西安人才大市场和军民融合孵化器,加强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举办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文化论坛、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打造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流中心。
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已明确 西安区域包括4个功能区
战略定位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主要任务
扎实推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外贸转型发展、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4个功能区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共涉及三个片区,总面积119.95平方公里,其中西安区域涵盖了中心片区、国际港务区片区两大片区,包括西安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等4个功能区。
高新功能区
陕西自贸区西安高新区规划面积35.67平方公里(含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3.64平方公里及西安出口加工区B区0.79平方公里),边界范围总体呈“y”形,以科技路—唐延路金融商务区和软件新城依次为东西两翼,锦业路—西太路CBD为延伸轴,区域最南端为西安高新综保区。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人文交流枢纽和金融贸易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创新之都,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高新区将在4个方向进行突破,成为陕西、西安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分别是推动“双自联动”发展、建设现代新型政府、进一步招大引强、进一步放大战略叠加效应。
经开功能区
陕西自贸区西安经开区规划面积9.51平方公里(含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0.75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金融产业和制造服务业,打造“两高地”、建设“两园区”、促进“一合作”(即打造“一带一路”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制造服务业高地;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创新试验区和产融结合示范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产融服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经过三至五年改革试验,成为先进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的自由贸易高地,为陕西省推进“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经开功能区主要从4个方面创新改革、先试先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分别为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升贸易便利化、建设产融结合示范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
国际港务区功能区
陕西自贸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面积22.62平方公里(含西安综合保税区6.1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国际陆港、商贸物流区和新金融产业示范区。以打造国际内陆自由港为目标,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产业、类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体育等产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中转内陆枢纽港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国际文化体育交流新平台,致力于打造临港产业、融资租赁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体育健康产业和开放型经济产业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自贸区获批后,国际港务区片区的政策优势、创新优势和平台优势不断叠加,总结为4个优势:内陆港的平台优势、口岸的功能优势、城市新中心的发展动能优势、国际招商的政策优势。
浐灞生态区功能区
陕西自贸区浐灞生态区规划面积3.81平方公里,东至锦槐一路、东三环,南至世博大道、香槐一路,西至杏园立交,北至北三环、香槐六路。浐灞生态区以打造丝路沿线金融创新实验区和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金融商务、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会展经济、对外贸易等产业,将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开放型金融商务聚集区、国际文化交流及会展服务新平台。
浐灞生态区本着“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的理念,将从5个方面“突出特点、强化特色”。分别为打造陕西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国际人文交流新中心、构建“一带一路”新型金融核心功能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合作区、建设丝路国际商品贸易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西安区域形成五大类20条创新举措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讯 西安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体功能区,在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形成五大类20条创新举措,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第一类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西安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先行先试,以商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在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了“一口受理、十九项事项联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集群注册”新模式,为企业提供集群注册服务;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变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在西安高新区、国际港务区分别试点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全过程的市场监管模式。
第二类
深化投资领域改革 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西安积极探索新型贸易发展方式,创新通关监管模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实行机场货站前移,缩短企业通关时间;采取“舱单归并”和“大包过机”通关模式,有效提高通关效率;推行陆空联运新模式,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积极探索设立海外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促进“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面向全球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为自贸试验区集聚全球优势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类
深化金融开放创新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西安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培育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小额贷款、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新金融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新金融中心。
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投贷联动;搭建金融与信用服务平台,提升自贸试验区的营商环境;创新新金融产业扶持政策,构建新金融产业生态链;发挥西安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设立灞柳基金小镇,打造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发展示范区。
第四类
扩大与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
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模式
西安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以“长安号”国际班列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骨干网络,以粮食、肉类等各类口岸作为功能平台,实施陆空联运,建立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企业“走出去”,推动合作园区建设,开启“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探索搭建出口信用促进平台,破解中小型出口企业融资难题;以金融为引领,实现大招商和产融结合;设立陕西自贸试验区仲裁院,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体系。
第五类
创建人文交流新模式
加快丝路沿线国家“五通”进程
西安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新模式,加快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设立签证服务中心,推进自贸区对外开放便利化;以世园音乐节、华夏旅游综合体为主要载体,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聚集地和引领地;建立丝绸之路技术转移基地,推动本地企业融入全球创新链,在全球范围内吸纳科技成果、布局产业链。
西安将全面落实好各项试点任务,进一步探索形成一系列惠及企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为建设好陕西自贸试验区提供“西安样本”。(西安晚报)
评论